最聪明的活法是什么?心灵成长!

一、感到有不自在是普遍的事情

不管是谁,都有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自在的地方。对这个人或者那个人,这件事或者那件事,我们感到不舒服,不满意,感到“堵”……

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自在、不舒服、不满意,乃至“堵”的感觉,不会危及我们的生存,所以,即使这些不自在已经比较强烈了,我们也并不急于去改变。

例如:

1、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至少有这样的情况:谁在单位受了气还不能够对自己配偶述说、倾吐。

2、子女学习不认真,甚至逃学。迷恋上网,经常长久玩游戏。家长常常严格管教,每说一次能够管几天,但几天之后又犯。有的子女甚至不尊敬父母,甚至谩骂父母。

3、和自己的同事搞不好关系,对于有的同事,长期不说话,但却每天不得不见面,在单位上班时觉得不愉快。

4、30岁还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干下去的工作。每换一个单位都干不了多长时间。关于未来找不到方向,感到迷茫……

5、35岁了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对象,甚至相对固定的伴侣也没有。

6、结婚过后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有说不出来多的烦恼,甚至觉得还没有单身时愉快。

7、结了婚就离婚,离了婚又结婚,又结了婚还是搞不好关系。甚至一方或者双方都有外遇……

              ……

诸如此类的情况,要说有多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至于,不去改变,我们也能够照常活下去。可是,就是活得不自在,没有幸福感、意义感,更谈不上丰富感。


▲自我完善——作者:潘鹤


二、舒适区的负作用

尽管活得不自在,但一般人却往往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服务,更谈不上参加什么心理学的工作坊。

他们并不急于自觉地去改变。或者说,他们总是得过且过。

对心理咨询不了解也罢了,但一些人甚至对心理咨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看到他人咨询后的效果,他们还是不愿意去咨询。

原因何在?其中之一是有意或者无意地贪恋自己的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舒适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一种自我调节器,它对人有保护作用,能够起到一种缓冲器、避风港的作用。它使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稳定性。它象征着人的自我形象。它也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其实,“舒适”也需要付出代价,它具有负作用。

舒适区意味着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你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内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

“我不需要太大的舒适区。”——有的人也许会这样说。“能够过就行了”——有的人也许会这样想。

问题在于,一切都变化之中,变,是唯一的不变。舒适区不会保持不变。舒适区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例如,上面谈到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谁在单位受了气还不能够对自己配偶倾吐。你们吵架也吵麻木了,不会有太大的冲突。可是谁不会在外面受一些委屈?这些委屈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就会积压在心里。一旦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难免爆发出来。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伤害对方。对方也往往还以颜色。这样,你们的舒适区便不可避免地缩小了……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看,舒适区也意味着对自己负面情绪(如委屈、愤怒、恐惧、怨恨、悲伤、无奈等)的回避、隔离、压抑。如果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我们要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其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从能量学的角度看,这些负面情绪是能量,对于它们的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本身也要消耗能量,这样能量就会越来越少。舒适区缩小,与我们能够自然支配的能量减少,是一个意思。

大家都知道“温水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扔到热水锅里,青蛙会从热水锅里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水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加热,青蛙不会跳出来,也永远不会跳出来了,因为它不知不觉被煮死了。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温水青蛙”。

有这样的舒适区理论,把人的心理适应、感受分为三种:1、舒适区;2、学习区;3、恐慌区。

人们一般要进入恐慌区,才会开始寻找改变,学习。

这正是全人心理学要提倡成长意识的原因。“心灵成长,活得更爽!”

全人心理学认为,舒适区最大的问题就是阻碍我们成长,阻碍活得更自在。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

要活得更自在,意味着要突破现有的舒适区。突破舒适区,也就是进行超越,提高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成长。

舒适区同时也意味着盲点,因为它淡化、麻木了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觉察。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觉察力,提高我们的敏感度。我很欣赏中医的这种说法:“上医治未,中医治已,下医治病。”

最聪明的活法,就是上医治未病:主动寻求成长!主动挑战自己!


三、如何变得更自在?

关于心理咨询的观念应该发生变化。它不光是针对心理疾病,而是针对所以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自在的地方。心理咨询的根本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使人活得更加自在。

从根本意义来说,心理服务业已经远远不是以前治疗精神病、心理病的概念。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让人获得更自在,更具有幸福感、意义感、丰富感。

我做个体咨询、举办减压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通心工作坊,每次都要现场做个案,帮助当事人、学员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一般来说,只要咨询一次,或者参加一次工作坊,当事人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威力更大的是工作坊这种形式,由于有一个热身的过程,又借助了团体的动力、集体的智慧,常常能够对学员产生震撼效果,而每次做个案的学员中,还会有一些会有新生的感觉。每次工作坊结束后,都有的学员发这样的感慨:“幸好来了!”“对工作坊真是相见恨晚!”“值得!”

我借鉴禅宗的“看破、放下、自在”,发展出一个“成长公式”,并且将其运用在个体咨询以及办工作坊的实践中,效果令人吃惊。即“不自在——看破——放下——自在。”

或者简单表述:不自在——打通——自在。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