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向内求”的说法也有风险

某群友:

我们总会为眼前的事情困扰,金钱、各种关系,以及各种遭遇,不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事,最终会把我们引向哪里。为什么有的人一年就能暴风般成长,而有的人花了五年还在原地打转?这些都是看待自己人生的视角决定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说明你在觉知,而觉知往往伴随着清醒的阵痛。当你想要的是财富、美貌、青春,你会一直向外索求,背负越来越多,渐渐迷失;当你想要的是灵性、喜悦、本自具足,你的满足感来自自己,你会习惯和自己对话,从自己身上寻找答案,一步步提升认知维度。最有力量的成长不是时间,而是一切向内探索。

许金声:

这一段话关于“向内求”表达很好。但是,仍然有一定问题。例如,1、该群友说进步大小的关键是“看待自己的视角”,其实这个视角已经意味着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没错!问题是,如果视角已经是“向内求”了,是觉知、灵性、喜悦等了,说明这个人本来就已经有很高的健康的起点。真正的困难恰恰在于,如果没有这样的起点呢?如果价值观、人生观本来就有问题呢?如何能够转化这种价值观、人生观?如何提高其起点?客观地说,如果只是靠当事人自己,如果不是没有可能,至少是相当困难的。有人帮助,就快得多。高明的心理师,就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2、在强调“向内求”的时候,如果不同时强调人际关系,强调主体间性,强调回到具体的想要去通心又不能够通心的人,所谓“向内求”,也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精致的防御机制。我亲自见过一些人,以所谓“向内求”,拒绝正视、面对现实的人际关系,甚至回避、逃离。3、所谓回到现实,就是要回到活生生的生活,你原来处理不好,甚至不能够面对的关系。4、如果只是强调“向内求”就够了,相当于说,我们可以在岸上完全学会游泳。——不管你在岸上解决了不害怕水的问题,习练熟悉了游泳的动作,还是需要下水才能够证明你已经学会了游泳。


全人心理学学员,曲阜师大心理系仪木:

学生认同许老师说法。说对外的投射亦可以转化为对内的探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一切都是自己的事儿。但当只专注于内在探索时,不论怎样努力,它只能获得自我视角下的结构。就像冥想与正念类的练习,即便达到不二意识的高度,也无法获得外在的经验、系统理论,以及对于主体间关系和客体间视角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人心的探索,不能局限于心理学,而也应涉及全人类文化的原因吧。

黄女士:

很赞同。自我的盲区、死角,靠自我觉察,我认为是没什么希望的。是驴子是马,在人际关系中遛一遛,能快速看到更多的问题。

许金声:

仪木、黄女士说的很好!“当只专注于内在探索时,不论怎样努力,它只能获得自我视角下的结构。就像冥想与正念类的练习,即便达到不二意识的高度,也无法获得外在的经验、系统理论,以及对于主体间关系和客体间视角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人心的探索,不能局限于心理学,而也应涉及全人类文化的原因吧。”——这正是全人心理学的视角,是“通心”所强调的关键。“冥想”、“打坐”,乃至现在流行的“正念”,强调的只是主体性,而不是主体间性。从通心理论看,是自己与自己的通心。这不是说强调主体性不好,而是不够,不充分,还必须强调主体间性,也就是必须要与活人互动,与真正的活人的实体互动、通心。

仪木说“为什么对于人心的探索,不能局限于心理学,而也应涉及全人类文化…… ”说的很精彩! 全人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尤其是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从任何学科汲取养料,打破传统心理学的局限,心理学要创新、突破,必须跨界。我以为 ,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固然能够提供一些可供支持的成果,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我们可以请问:其它国家先不谈,我国有哪些专业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践的?

或者我们可以说,研究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尽管可以以心理学为主。因为我们总得需要一个视角,有个着力点。但是,心理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应该是开放的,一切有利于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成果,都可以消化、利用。

我研究“通心”和全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也许这正是原因之一,我才发现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照片说明:

在常州全人心理学培训基地,疫情后的第三个通心实战技能工作坊在进行中,这是进入认证考试的实战技能考试阶段,做一个真实的个案。我们规定,在考试通过后,在半月之内,还要做一个真实的成功的个案,并且结合所做的个案写一份合格的学习通心之后的成长报告,才最后颁发证书。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