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活得更自在?不管是谁,都有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自在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自在、不满意不会危及我们的生存,所以,即使这些不自在已经比较强烈了,我们也并不急于去改变。 例如: 1、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谁在单位受了气还不能够对自己配偶倾吐。 2、子女经常逃学,上网吧深夜不归。每说一次能够管几天,但几天之后又犯。 3、和自己的同事搞不好关系,长期不说话,在单位上班时觉得不愉快。 4、30岁还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干下去的工作。每换一个单位都干不了多长时间。 5、35岁了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对象,甚至相对固定的伴侣也没有。 6、结婚过后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有说不出来多的烦恼,甚至觉得还没有单身时愉快。 7、结了婚就离婚,离了婚又结婚,又结了婚还是搞不好关系。 …… 以上这些情况,要说有多严重,也不至于,不去改变,我们也能够照常活下去。可是,就是活得不自在。 尽管活得不自在,但上面这些人却往往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更谈不上参加工作坊,甚至过一天算一天,不找办法积极去改变。 为什么总是得过且过?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有意或者无意地贪恋自己的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舒适区是一种自我调节器,它对人有保护作用,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它象征着人的自我形象。它也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这意味着成长。 其实,“舒适”也需要付出代价。 舒适区意味着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你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内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 “我不需要太大的舒适区。”——有的人也许会这样说。问题在于,舒适区不会保持不变。舒适区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例如,上面谈到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谁在单位受了气还不能够对自己配偶倾吐。你们吵架也吵麻木了,不会有太大的冲突。可是谁不会在外面受一些委屈?这些委屈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就会积压在心里。一旦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难免爆发出来。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伤害对方。对方也往往还以颜色。这样,你们的舒适区便不可避免地缩小了……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看,舒适区也意味着对自己负面情绪(如委屈、愤怒、恐惧、怨恨、悲伤等)的回避、隔离、压抑。如果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我们要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其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从能量学的角度看,这些负面情绪是能量,对于它们的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本身也要消耗能量,这样能量就会越来越少。舒适区缩小,与我们能够自然支配的能量减少,是一个意思。 大家都知道“温水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扔到热水锅里,青蛙会从热水锅里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水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加热,青蛙不会跳出来,也永远不会跳出来了,因为它不知不觉被煮死了。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温水青蛙”。 舒适区最大的问题就是阻碍我们活得更自在。 要活得更自在,意味着要突破现有的舒适区。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成长。 舒适区同时也意味着盲点,因为它淡化、麻木了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觉察。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觉察力,提高我们的敏感度。 关于心理咨询的观念应该发生变化。它不光是针对心理疾病,而是针对所以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自在的地方。心理咨询的根本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使人活得更加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