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明白了吗?

——你有人生“道路自信”吗?


一、什么是“与自己通心”?


我是谁?”这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终身探究,不断回答的问题。只有真正关心和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人,才是活明白了的人。回答“我是谁?”,从通心理论来看,活在世界上,就是首先要和自己通心。“与自己通心”的行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1、了解、认识、清晰我们自己;

2、找到我们在社会上的定位,我们的人生目标;

3、解决、处理我们内在的冲突;

4、解决、处理我们与外界的冲突;

5、找到和调整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的格局,等等。

以上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各要点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实际上,在我们列举上面的内容之时,已经不仅包含了回答“我是谁?”,还包括了“要向何处去?”

我们为什么要与自己通心?这种通心有什么意义呢?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指向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它们是我们活着追求的目标。与自己通心,是为了调控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的行为更加有利于获得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

所谓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三者是有差异的。如果说幸福感就是基本需要满足无忧,那么丰富感、意义感就是在此之上的进一步追求,要求我们的生活进一步地扩展与提高。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涉及到价值观,具体什么是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人们的看法会有较大差异。

我们如何才能够通过与自己通心,使我们的行为向有利于获得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发展呢?

如果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是正在向有利于获得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发展的,我们当下就可以有一种幸福感、丰富感、意义感。


二、独立人格与人生目标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可以借用来看人生道路发展的过程。这里的“三十而立”,可以理解为初步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要有一个职业来养家糊口。在这个时候,尽管我们的人格已经有了一定独立性,能够做一些通心的事情,能够有一些成功,还不能够称为有“独立人格”。“四十不惑”,这个“不惑”,才算是有独立 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并不是要准确地解读孔子的原意,更别说“三十”“四十”,是一个不变的刻度。我们只是大体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人生的发展有一个大体一致的阶段性。也许你在二十多岁就已经有了坚实的独立人格,也许你六十岁了还活稀里糊涂。

有没有“独立人格”,是我们生存质量的一个前提。独立人格,是通过清晰的人生目标体现出来的。我们人生的目标可以分为终极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有没有清晰的这三个目标,是检验我们有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标志。

1、终极目标——是指我们这一生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或者说理想,例如,甲是一位大学物理系的大二的学生,他非常喜欢物理学。他的一生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方面要做出独特的贡献。

2、远期目标——是指在3年——5年,甚至10年之内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计划。例如,对于甲来说,是打下牢固的基础,顺利大学毕业,考硕士、博士,进研究所。

3、近期目标——是指半年之内,或者3个月——5个月之内要完成的任务等。当然也包括当前就应做的事情。例如,对于甲来说,是学好当下的一些课程。

具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意味着一个人人格的某种程度的成熟,即有独立人格。

人生目标的清晰度是不一样的。人生目标越清晰,意味着一个人的人格可能越成熟。但光是目标清晰岁还不够的,还要看他能不能一步步地,脚踏实地地去做。一个人具有高度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去完成,才意味着一个人具有成熟的独立人格。

对于甲来说,如果以上目标的树立,都主要是靠他自己形成的。如果甲不仅人生目标清晰,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和独处的时候,都能够大致向自己的人生目标接近,他就可以称之为他已经有“道路自信”。我们也可以说,具有“道路自信”的人,就是具有成熟的独立人格的人。


三、如何走向“道路自信”?


这里的“道路自信”,是指人生的道路自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具有的。在生活中,活得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人并不罕见。有大量的人,已经20多,30多了,三种目标则并不清晰。有一些人或者会并不承认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有三种目标,但却还没有找到去接近和达到的途径,他的目标就不能够算清晰。当然谈不上道路自信。例如,乙是一位大学毕业在某公司工作的人。他说自己喜欢心理学,说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全国有名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但他却没有远期目标,他并不清楚自己需要多少时间能够完成职业的转变。他也没有近期目标,每天迷迷瞪瞪、没精打采地上班,下班后有时候随便拿本心理学的书翻翻,或者就打游戏机……

目标不清晰,归根到底是还没有独立人格。对于这种人,首先应该先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独立人格,谈不上“道路自信”。

如何培养独立人格,走向道路自信呢?

在以前,似乎很少有人在这方面想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其实,心理咨询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心理咨询的作用远不止处理一点不舒服,做一些情绪的疏导,缓解一点压力。心理咨询最有可为的就是能够帮助人们解放自己的心理能量。绝大多数的人,活着都带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心结,包括羞耻、内疚、恐惧、悲哀、愤怒等。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结阻碍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结,就是解放心理能量。心理咨询在帮助人走向人生的幸福感、意义感、丰富感方面,可以从处理当事人纠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的纠缠关系着手。

随着以上的处理,一个人就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个清晰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分离的过程,尤其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也就是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随着独立人格的形成,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开始明确,乃至进一步开始有了自信。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发现大量30多,40多,甚至50岁以上的人都还没有完成这一过程。我所做的大量的个案,都是在帮助当事人完成这一过程。如果从最治本的意义上来看心理咨询的目标,心理咨询的最基本的和最通透的任务在于帮助当事人形成踏实的独立人格。

当今大量的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有实效的心理咨询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独立人格,获得幸福感,甚至意义感、丰富感,产生道路自信。有效的心灵成长类型工作坊,例如全人心理学·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者称为“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在这方面具有高效、治本、精准的效果。


四、体验调控力


培养独立人格、道路自信,需要在在交往和独处中锻炼,不断增加与自己通心的能力。或者说,在与自己通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增加一种对于自己的体验与状态的敏感度。

与自己通心,关键是要锻炼一种“体验调控力”。

所谓体验调控力,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生活的不同的时刻,自己的体验有一种敏锐度,知道自己当下的体验是什么,并且通过行为的改变,调控自己的体验,使之向自己的人生目标接近的能力。

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包括:

1、辨识在不愉快的体验中,哪些是暂时的,很快就可以过去,或者挺过去了就很好的体验。坚持自己产生这些体验的行为。——如果一种行为是导致美好的结果,导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痛苦也要做。

2、辨识在愉快的体验中,哪些是暂时的,很快就可以过去,或者过去后会带来更加不好的结果的或者使自己离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遥远的体验。坚决摈弃这样一些行为。——如果一种行为是导致坏的结果,导致自己离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远,再愉快也要放弃。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冲动任性、呆头呆脑、朝三暮四、张三李四、空虚无聊、变化无常等,他们可以称之为“没有灵魂”。他们的实质可以认为是缺乏“体验调控力”。

找回灵魂,需要锻炼体验调控力。


长期搞培训、做心理咨询,有一个发现,就是大量的人,尤其是女性,谁没有终极目标,至少是不清晰的。例如,女士由于子女得抑郁症了,不上学了,来工作坊求助,她只有一个把子女培养出来的长期目标,至于之后要干什么,她的人生要活到什么程度,她是回答不清楚的。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