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超越需要”?

(前言: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是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第三思潮,即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和主要发言人。今年(2020)6月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马斯洛心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强化了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取向。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在经济、政治、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提出一些概念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界,进入了大众语言,例如像需要层次、自我实现、优心态管理、高峰体验等……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属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为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我们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论坛”,今年的论坛已经是第十一届,将于6月8日——6月9日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举办。为纪念马斯洛,此届的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马斯洛心理学与健康心理。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参与。(详见有关信息 )我研究马斯洛心理学较早,而且受益良多,在我今年6月8日之前,我都将陆续发表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研究的文章。欢迎各界有兴趣的朋友们批评指正!——许金声。)


什么是“自我超越需要”?



一、什么是“自我超越需要”?



“自我超越需要”是指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在社会上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职业,而且有所成就之后,能够超越自己原来的自我、超越原来的定位,扩大原来的格局,更深地、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人除了关注自我以及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关注本职工作以为的其它领域,关注社会、人类,甚至把关注力扩展到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自我超越需要包含着对于自己终极关切更加强烈的追求和满足。


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引述过的马斯洛的话:“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1] 在这里,所谓“大于我们的东西”,如果要进一步明确化,它们可以是指家庭、组织、社会、大自然、地球、宇宙等等层次不同的系统。凡是我们超越原来的认同,向这些“大于我们的东西”扩展,在广义的意义上都可以说是“自我超越”,包括家庭、组织、社会,国家,乃至整个地球……


不过,“自我超越需要”,还是要做一些限制。“大于我们的东西”至少应该进入到社会的层次。从通心理论看,自我超越意味着与更大的系统的了解和通心。



二、“自我超越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有什么区别?



1、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有高度的自我接纳,它的自尊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来自自我对于自身的肯定。他人的肯定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已经不是决定性的。


2、自我超越需要不仅对于自己的原来的自我有高度的接纳,而且对于原来的自我有进一步的突破与扩展。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上多少还需要他人的肯定甚至支撑,在自我超越需要的层次上如果这种肯定与支撑不是完全不需要,已经进一步减少。


3、自我超越需要的满足突破了自我实现的格局,其通心力超越了原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自我超越的人常常越过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领域,做跨界的探索。


4、如果说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富有“责任感”的话,自我超越的人的进一步由“责任感”发展到“使命感”。责任感是指尽量把本职工作干得尽可能的出色,使命感则是指不仅要干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超越本职工作,发挥自己更大的能量,做更加有利于社会,甚至有利于世界的事情。


5、从关注的范围看,如果能够关注自身国家、民族的利益是自我实现。在关注到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的同时,还能够关注到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是自我超越。



三、如何来体会和认识我们的“自我超越需要”?


   


这可以有多种角度。例如,练习过佛家禅修、道家内丹功、打坐、静修或者静坐的朋友不少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个“观察我”,它跳出我们当下的身体感觉、情绪体验以及念头等等,来反观这些身体感觉、情绪体验以及念头等等。


这个“观察我”与一个人能量的大小不无关系。按照全人能量状态理论,这个“观察我”可以看成是在我们的意识状态和能量级别至少达到“中立”后出现的情况。在我们的意识状态和能量级别至少达到“中立”后,我们就比较能够心平气和地对自己进行反思。能不能体验到这个“观察我”?中立的能量级别状态是一个临界点。当然,在能量级别达到“中立”之后,个体也开始比较容易进入与他人通心的状态。


在全人心理学“通心辅导”的实践中,这个“观察我”可以通过能量提升的个案处理和通心力练习来逐渐体会和培养。


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中,“清晰自己”这一个要件,就是要求我们对自己当下的状态能够尽量清晰。当然,其中最清晰的状态就是“自我超越”乃至“大我”状态了。


在我国的儒释道的经典中充满了对自我超越的描述。这里仅仅以《坛经》举个例子。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当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的时候,这个已经觉察到,并且说出来“仁者心动”这句话的人是谁呢?就是慧能清晰的、或者当下的“自我超越”的个体或者“我”。


他能够反观,能够清晰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当下的立场。


这个反观,也可以看成是觉察自己的需要满足状况、身心灵的全部情况、所处的环境,并且进一步形成满足这种需要的具体动机。


这个观察我有没有境界的高低呢?


当然有。从全人需要层次论来解释,这个“观察我”能够产生,一般是我们的需要满足至少暂时进入和达至“自我实现”层次后,才能够出现的情况。


正如需要层次、能量级别有高低一样。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大我实现的不同层次上,这个“观察我”具有不同的高度和深度。它的高度和深度随着能量级别的上升逐渐增加。


从佛家看,《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主体,或者说“我”,是最高层次的“观察我”以及具有最大高度和深度的“大我”。



[1]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全 人 心 理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