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需要”概念的丰富与扩大“全人需要层次论”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在提出“全人需要层次论”之前,应该对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论述进行梳理,首先是马斯洛关于“高级需要”的论述。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开放性 早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就表述了关于人类需要发展、进化的思想,尤其是在论述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时候,他对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作出了精彩的区分。马斯洛的论述,本身就是我们优化、丰富和发展需要层次论重要的依据。 (一)高级需要是人类进化、发展的产物 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之间存在的差异,证实了“有机体自已规定了价值的不同等级”。“这是科学的观察者的记录,不是他们的创造。”“如果能证实有机体在先与后、强与弱、高级与低级之间进行着选择,就不能认为一件好事与任何其它好事价值相同……”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马斯洛的意思是说,人类的需要存在着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于人类是先天就存在的。人类的价值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有客观存在的基础,不是研究者主观的任意创造。在一定意义上,马斯洛的这些看法,为人类生存的选择和人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性以及人类的需要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人类的高级需要就是进化的产物。“高级需要是一种较晚的种系的或进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和一切生物一样具有对食物的需要,也许与高等类人猿一样具有爱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独有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既然“高级需要是一种较晚的种系的或进化发展的产物”,那么我们的生存就是尽量要发展到让高级需要的满足占上风。 自我实现需要无疑是一种高级需要。它是不是人类的最高的需要呢?在自我实现之后,人类还有没有更加高级的需要呢?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马斯洛为什么在提出了“自我实现需要”这一概念之后,还提出“超越性需要”的概念?“超越性需要”就足以概括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了吗?对于这些问题,马斯洛在当时有关的论述是不够清晰的,但尽管如此,也蕴含了诸多富有意义的探索。 马斯洛指出,人类个体需要的出现和满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具有一定的规律:“高级需要是较迟的个体发育的产物。任何个体一出生就显示出有生理的需要,也许,还以一种不完全的方式显示出有安全需要(例如,个体可能会受到恐吓或震惊,当个体所依靠的世界显示出它可信赖的足够的规律与秩序时,个体也许会更好地成长)。只有在几个月以后,婴儿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亲近的迹象以及有所选择的情感。再晚一些,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除了对安全以及父母的爱的需要外,婴儿还表现出对独立、自主、成就、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至于自我实现,甚至莫扎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与前面的论述相应,马斯洛在后面还进一步讨论:“高级需要的满足需要有更多的前提条件。遗传占优势的需要必须在高级需要的满足之前得到满足,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对爱的需要在意识中的显露,要比安全需要的出现依赖于更多的满足。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生活是更复杂了。寻求尊重、地位比寻求爱要涉及到更多的人,需要有更大的活动场景,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和阶段性的目标,以及更多的从属性步骤和预备步骤。对爱的需要与安全需要进行比较时,同样存在上述差异。”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既然人类的高级需要对于个体来说,它们在较晚的时候才显露,它们的满足需要有更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个体有能力较早地出现高级需要,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便于高级需要的满足,接下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类还有可能出现具有质的不同的高级需要吗? (二)高级需要容易被压抑和掩盖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并且,这种需要也就越容易永远消失。高级需要不大善于支配、组织、以及调动有机体的自主反应和其它能力(例如,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比对于尊重的需要更偏执、更迫切)。剥夺高级需要不像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如此疯狂的抵御和应激反应。与食物、安全相比,尊重是一种非必需的奢侈品。”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在这里,马斯洛指出了高级需要满足的困难,低级需要满足对于高级需要满足的制约。从这句话也很容易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富裕,社会环境更加安全,人们的需要满足,就更容易走向高级需要。另外,所谓“越是高级的需要……越……”这一说法,另外还蕴含着人类的高级需要有很多,甚至还可以分出更多、更高的层次的开放的看法。 马斯洛接着还指出:“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像其它需要一样迫切。它们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被误解,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需要相混淆。能够辨清自己的高级需要,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对于高级需要尤其如此。”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在这里,马斯洛谈到了一个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极为重要的思想,我从自己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实践就强烈地感受到这个问题,不少前来寻求帮助的当事人,正是由于内心有严重的冲突,他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通心理论看,就是他们还做不到“清晰自己”。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做到。他们之所以难以做到清晰自己,往往与他们幼年时,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甚至生存需要的满足出了问题有关。他们成年之后,在已经出现自尊需要,甚至自我实现需要的情况下,由于对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等低级需要满足丧失的恐惧,常常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撕裂。例如,一位高中生,在考大学时,是想考某文科,但父亲却希望他考理科,他在这时候,便体验到了内心冲突。他自己想考文科,却又不想让父亲不高兴。 “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好的外部条件。要让人们彼此相爱,而不仅是免于相互残杀,需要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家庭、经济、政治、教育等等)。”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马斯洛的这些看法,也同样有助于我们认识自我实现之后的更加高级的需要。 综上所述,马斯洛所论述的高级需要具有这样一些重要特点: 1、“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并且,这种需要也就越容易永远消失。” 2、“高级需要不大善于支配、组织、以及调动有机体的自主反应和其它能力”。 3、“剥夺高级需要不像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如此疯狂的抵御和应激反应。” 4、“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像其它需要一样迫切。它们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被误解,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需要相混淆。” 5、“高级需要的满足需要有更多的前提条件。遗传占优势的需要必须在高级需要的满足之前得到满足,……” 6、“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好的外部条件。要让人们彼此相爱,而不仅是免于相互残杀,需要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家庭、经济、政治、教育等等)。” 以上这六个特点,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人类的生活中高级需要的表现还不太多。 马斯洛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详细研究他所提出的“自我实现需要”,把“自我实现需要”的概念作一些限定,明确其界限,使之更加精确化,并且提出自我实现需要之后还有更高级需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所要论述的全人需要层次论,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在“自我实现需要”之后,加上了更高级的“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所论述的高级需要的六个特点,完全适合“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而且可以说,相对于自我实现需要,它们的这个六个特点更加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马斯洛描述的以上情况不难观察到。一个人越是处于社会的低层,他的高级需要就越是少地有所表现。所谓“这种需要也就越容易永远消失”,是指这些高级需要永远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没有得到开发。或者说,正是由于这些人压抑、掩盖了他们的高级需要,他们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的高端人士,除了自我实现需要之外,他们的更加高级的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就一定得到了开发。这些更加高级的需要的出现,需要个体具有更好的素质,以及个体所处文化、宗教、社会结构等的一些条件。 (三)高级需要的满足为什么值得追求?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为心理学应该为人类的价值作出贡献。他关于高级需要的论述,也体现了这一特征。他明确地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是值得追求的,其理由至少包括: 1、首先是能够提升人类个体的主观满意度和幸福感。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像爱的满足所导致的那种高峰体验、极度幸福、令人心醉的爱,或是宁静、理解、高尚等感受。”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2、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低级需要满足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身体健康的问题几乎是唯一的健康问题。那么,高级需要的满足,与身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马斯洛也有明确的看法。他指出:“处于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和胃口等等。心身医学研究者多次证实,焦虑、害怕、爱和优势的缺乏等等,除促成不良的心理后果外,往往还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局部化、更切实有形,也更有限度。饥和渴的躯体感与爱相比要明显得多,而爱则依次远比尊重更带有躯体性。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高级需要的满足更加切实有形或更可观察。而且,低级需要之所以更有限度,是从它们只须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我们只能吃这么一点食物,然而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马斯洛从高级需要满足的角度,谈到身、心之间的关系。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带来更大的身体健康。而“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局部化、更切实有形,也更有限度。”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不局部化、更加精神化,更没有限度。”这也就意味着,高级需要的满足,一旦满足之后,更不受躯体、物质条件等的影响,不容易因这些情况的变化很快消失,也不会因这些情况影响满足的深度。 3、一般人在生活中,不难遇到低级需要满足和高级需要满足的矛盾。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冲突。 “那些两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的人们通常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他们愿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的东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满足的丧失。例如,他们将比较容易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了维护原则而面对危险,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钱财和名声。见识过两种需要的人普遍地认为,自我尊重是比填满肚子更高级、更珍贵的主观体验。”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其实,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早在1861年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对于两种快乐而言,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都对其中某一种表现出明确的偏好,而不顾及任何道德责任感去偏爱它,那么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欲求的快乐。”他还说:“做一个得不到满足的人要好过做一头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好过做一个满足的蠢货。” 马斯洛和约翰·穆勒在这里隐含的意思都是:人性的发展和进化是有方向的。价值、快乐都是有高低之分的。 (四)高级需要与心理治疗有什么关系? 马斯洛指出:“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代表了一种普遍性地趋于健康的趋势,一种远离心理病态的趋势。”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的满足与心理健康有很高的正相关。而高级需要的满足,几乎就可以称为是心理健康的代名词。 “需要的层次越高,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而在最低级的需要层级上,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效用。例如,心理治疗不能止住饥饿。”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马斯洛在这里所谈及的高级需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对于观察当今我国的心理服务业的发展也很具有启发意义。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追求心理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加强,甚至越来越关注“大健康”。在这种形势之下,原有的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概念的也显得需要局限,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需要拓展。 借用“通心”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解释马斯洛的上述论述。同时,也可以说清楚心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1、心理治疗是一种通心的服务,旨在帮助当事人有更大的心理能量去解决他面对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去满足他的基本需要。 2、一个饿着肚子的人不会去寻求心理治疗,更不会因为想得到食物而去寻求心理治疗。对于这种人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予食物。 3、一个有病态的安全感问题的人,例如有被迫害妄想的人,的确有可能去寻求心理治疗。但使他寻求心理治疗的,往往不是来寻求安全,而是来消除使他感到不舒服的有关不安全的恐惧情绪、妄想和感觉等等。 4、人在寻找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乃至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时候,都可能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都可以提供帮助。即使是人在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之后,他仍然会感到不满足,仍然存在一个优势需要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正如我们在后面将论述,他还有更高级的“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问题。在这些方面,他任何的不自在都是由于在某些方面“不通畅”。在这些方面,“通心辅导”仍然可以提供帮助。 |